在上海,有个“15分钟学习圈”,从雏形到普及已经有近20年了。这是市、区两级教育部门与社区紧密合作,将优质的终身学习资源派送到街道、居(村)委,让广大市民在离家不到15分钟的地方就能有一处文化学习、素质提升、娱乐休闲的场所。2021年,上海获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型城市奖”,其中,“15分钟学习圈”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与好评。
那么,上海市民对“15分钟学习圈”的具体感受度如何?进一步完善市民的终身学习途径,还需全社会做哪些努力?
(相关资料图)
老年学员居多 年轻人在加入
上海开放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芦琦教授说,1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上海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级而开展的社会管理模式创新探索。家门口的公共服务,是包括了教育、卫生、养老、就业、托育、文体与残疾人等各类别服务在内的“全人”综合服务体系。由此,又衍生出了“15分钟学习圈”的概念。
目前,全市已有的市、区、街镇、居村委四级办学网络,培育了大量的宅基课堂、田间教室、客堂间、茶馆课堂、金睦邻、学习坊等基层学习场所。按照“就近、便捷”原则,本市将继续拓展老年基层学习场所,积极对接全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与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合作,加大学习资源配送力度,嵌入式新建老年教育基层学习点,织密老年人社区学习网络,打造老年人家门口的学习场所。
松江区岳阳街道人乐居委会的学习点,建在居委会办公楼的二楼,辟了一间会议室。“喏,对面一幢小楼里也有我们的教室。”居委会党总支书记费兰英说,辖区内共2944户人家,除了居委会建学习点,各居民楼还建立了睦邻点,组织居得乐、读书会等活动。参加读书会的居民会在每年的年初商议出一年的系列主题,每个月在双周的周二下午举行集体学习会。
随着“15分钟学习圈”知晓度的提升,越来越多中年人、青年人乃至中小学生,也希望加入到学习圈里来,在家门口、办公楼宇附近获得各种学习的机会。只是,现在这样的学习圈覆盖面还不广,中年人特别是青年白领人群,对于近在咫尺的学习圈往往只闻其声却又难以踏足。据某区社区学院统计,双休日里开设的琴棋书画艺术班,名额也是被老年人“秒抢”,极少有年轻人参与。
课程匹配需求 精准度要提高
除了老年学员,其他年龄段市民的业余学习需求的满足,还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在课程提供、经费保障、师资配置上创设积极条件。难点就在于课程设置的“精准”性,就是要将授课内容与学习者的需要匹配起来。在这一点上,学习圈还有很多提升质量、满足更多学习者需求的空间。
一些街镇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松江区岳阳街道利用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场地,先后创办了“读+”文化讲堂以及“汐拾”社区书屋,搭建起辐射整个街道的公共文化阅读空间,将优质的文化资源配送到辖区居民身边。充分利用辖区传统文化资源,邀请顾绣、松江丝网版画、江南丝竹、叶榭竹编、传统美食、软陶、皮影戏等非遗项目传承人,推出“我和顾绣有个约会”体验活动、“非遗进商圈、进公园——寻踪拾遗工坊”系列活动等,进一步扩大传统文化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提升全民非遗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学习圈重点面向企业白领、商圈门店员工等,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党群服务站为主要阵地,广泛开展“红领岳读会”“午间1小时”“公益乐学”等主题活动。以“乐活两三点”活动项目为例,立足于鹿都商圈门店集中、年轻人多,休息时间刚好与其他人错峰的特点,为商圈职工开展党组织生活、学习交流、文化娱乐提供了多种平台。
寻找教学资源 还需打开思路
“有多少钱就开多少课。”无论是街镇的社区学校还是居(村)委的学习点,很多课程的设置、活动的规模和可持续性,都会受到经费投入的制约,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为了让家门口的学习点“既叫好又叫座”,很多社区学校和学习点充分利用学习圈里的各类资源,因地制宜开设的课程和文化活动,特别受到居民们的欢迎,也为“15分钟学习圈”的建设广开了思路。
由宝山区社区学院老师牵头的达人工作室——“家门口的绿融融”,充分发挥地方特色,结合罗店农产物品相对丰富的条件,开展“有趣的菇事”系列活动。居民们在学习点里认识并玩转一个个小小的菌菇包,亲身围观菌菇生长的“家”,一起探讨有趣的“菇事”。目前,宝山区罗店镇宝欣苑三居正在打造美好社区,组织居民一起玩转菌菇,还开展了菌菇种植PK大赛、菌菇烹饪比赛等趣味活动。
浦东新区金杨新村街道社区(老年)学校内有一个“智慧健康小屋”,集合了先进的健康检测设备与专业的医生志愿者团队,打造集膳食、运动、养生、健康教育于一体的科普教育示范点。此外,学校还与街道科协联合开展“科学生活零距离”“中医与抗疫”“科学养生,从心开始”等一系列健康科普教育活动,与街道红十字会联合开展“健康无‘幽’,‘胃’你而行”“让爱流动,生命绽放”“新健康,运动说”等系列活动。“蒲公英小伞兵”项目更是把社区青少年吸引进来,让许多家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认知障碍症老人搭建快乐忆往昔的平台。
“以政府为主导,力促社会资源整合、充分下沉资源、打开空间资源,上海的社区教育、终身教育只有向全民开放,才能真正做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芦琦表示,社区学校、社区“邻里汇”等公共服务空间,在“家政进社区”等政策支持下,如能提供免费或有补贴的职业技能培训,也将吸引灵活就业的务工者参加到社区教育中来。
现场调查
松江区汐拾书院大人小孩四季都有主题活动
在松江区人民北路151号,有个汐拾书院,这是建在岳阳街道人才公寓里的配套项目。进门处的挑高大厅很是气派,即便是寒冬时节,里面也是暖意融融。在前台可以办理入驻人才公寓、创业指导等。大厅的右侧是一排电脑桌,办公设备一应俱全,而且是免费提供使用的,有需求的青年创业者可以拎包前来工作。大厅后半部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儿童阅读和活动空间,双休日特别吸引周边家长和孩子。下层是一间小型的演讲教室,配有多媒体,平时经常办一些面向居民的学习会、报告会、讲座交流等。从大厅往右走,是一个多功能的大会议室,也是社区居民学习和活动的主要空间。
汐拾书院负责人介绍,书院紧紧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助力松江G60科创走廊建设,服务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吸引了各类科创人才入住汐拾书院,深层次提升科创造血功能,当好科创项目的“店小二”。从项目筹备以来,累计培育上海茗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落地,累计全年税收约20.55万元。
书院还积极打造沉浸四季主题品牌项目。以四季为主线,围绕“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大主题,每月开展两期不同的线下科普讲座,将社区党群站点变成传播科普的“支点”,为一线党群阵地的融合升级提供了新的模式,让广大居民用一杯“下午茶”的时间普及各类科普,提升群众满意度和项目粘合度,目前已经累计开展了8期活动,深得居民好评。
黄浦区五里桥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近悦远来“择校生”就为追课
黄浦区瞿溪路上的五里桥街道颐乐生活街区党群服务中心地处闹市,旁边是一家老字号食品厂,四周也是居民密集区。党群中心在二楼,还兼做区第五社区教育中心。“街道下辖19个居委会学习点,无论是到中心来,还是去学习点,真正是出门15分钟就可以到达。”中心主任方茵说,“平时来中心学习的以老年人为主,双休日里,中心会把学习空间更多地向孩子和在职人群开放。你看,这个中心就有200多平方米,占据一个大平层,但在装修时特意将平面改成了错落有致的几大功能区。下沉式空间可以用作老年人排练文艺节目的场地,靠窗的一排阅览区域又可以提供给亲子家庭进行学习和娱乐。”
目前全市各区教育局会配送一定的课程到基层社区学习点。五里桥街道的学习中心里,常年配送的课程达50多门,像茶艺、摄影等,有的还成了居委学习点里的特色课程。方茵介绍,为了进一步拓展学习点,现在连一些老牌商店都加入了进来,店堂变课堂,开设了餐饮文化、生活礼仪等课程,很受中青年人群欢迎。
60岁的毛雪蓉、66岁的徐培雯笑称自己是“择校生”,她们的家都不在五里桥街道,但开车或步行过来也用不了太多时间。她俩都表示,现在有很多学员都是不分远近,哪里有想学的课就到哪里去。像这里的空鼓演奏,在市内其他的市民学校很稀有,所以报名时特别抢手。学员曹钊俊的家就在附近,他说:“我在这里学过一门‘绘声绘影’课程,就是教我们制作小电影,可实用了。但我每周还会骑车去长宁区新华街道,参加那里的男声合唱团。这才是终身教育倡导的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呢。”
闵行区社区学院景谷校区
到航空航天基地“开飞机”“玩火箭”
3月2日下午,闵行区江川路街道的居民走进闵行区社区学院景谷校区。他们是去“开飞机”“玩火箭”的。当天,这里开辟的闵行区市民航空航天体验基地,开始提供公益性航空航天模拟飞行等课程和体验项目。市民可以体验飞机模拟飞行、火箭模拟发射、无人机DIY、无人机航拍等科技感十足的活动。家住附近的周先生坐进模拟驾驶舱,屏幕上立即出现模拟机场跑道和飞行情景,手握操纵杆,滑行、起飞、转向、降落,他说:“感觉像自己真的在开飞机,太好玩了,我一定要让家人都来玩一次。”
据闵行社区学院项目主管教师介绍,社区教育项目要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要争取到更多的资源,比如,社区与周边企业联手就能推出一系列新型课程,让企业深度参与到社区教育中来,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就近取材”设置课堂。闵行区拥有航空航天区域优势,位于区内的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是我国运载火箭与应用卫星的主要研制基地之一,从“神舟”问天、“嫦娥”揽月、“祝融”探火到“羲和”逐日、“天和”遨游,都作为主要力量参与其中。为此,闵行区社区学院景谷校区立足区域特点,于2022年建立了闵行区市民航空航天体验基地。
闵行区教育局副局长马秀明介绍,近年来闵行区始终以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为载体,精准聚焦市民需求,以智慧学习为支撑,逐步建成以城市学习力为驱动的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学习型城区,形成普惠多元、泛在可选的终身教育学习环境。启动“航天闵行 筑梦飞翔”闵行市民终身学习人文修身主题活动,希望引导更多市民包括学校的师生一同走进科学、了解科学、体验科学的奥秘,激发传承航天精神。
【延伸阅读】
公共服务在扩展升级
商圈里多了市民课堂
2月底,上海市教委公布了2023年度148个社区教育实验项目,以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提升社区教育服务能力。例如,长宁区的实验项目是在社区生活圈里嵌入学习点位、宝山区是特色陶艺融入罗店特色文化、崇明区是生态农业基地情景式体验。各区、各街镇都努力在“15分钟学习圈”里打造有特色的文化素养提升项目。
那么,什么样的课程是市民需要和期盼的呢?在恒隆广场里,记者发现了些许秘笈。
恒隆广场坐落于世界级地标性商业街南京西路,是上海乃至全国的著名商务楼宇,入驻企业150余家,商铺130余家,员工的文化层次、技术特长、兴趣爱好相差很大,但他们中很多人都对开进楼宇的“白领课堂”情有独钟。在恒隆广场内有一个静安区首个楼宇职工文化体验站,根据职工需求,推行菜单式服务。坚持每月开展瑜伽、美妆、旗袍、烘焙、尤克里里等白领课程,以此来推动职工文化、楼宇文化、企业文化的有效结合。2020年,南京西路街道与复旦大学联手,在恒隆广场职工之家打造“南西商圈云课堂”,为楼宇职工带来许多高品质的学习课程,并成功创建恒隆广场“职工学堂”。
上海开放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芦琦说,对于家门口的教育服务来说,从政府供给的角度看,以邻里中心为半径的街道社区学校多数成为老年人休闲学习的场所。但是,城市存在着不同圈层、不同主体、不同资源的多中心供给。例如,“微更新”催生了愚园路1088弄公共市集与“粟·上海”社区美术馆的出现,更多居民与市民为之吸引、驻足。同济大学参与弹性城市主动设计的开放营造,将创意教育带入四平社区空间创生行动、艺术与设计的社区实践中,街区居民的参与度极高,类似这样的社区生活圈的共享空间在上海为数不少。浦江两岸的“望江驿”“人人屋”是“红色+文化+服务”的结合体,成为滨江市民日常、自主、有活力的公共空间。陆家嘴、北外滩是高档办公楼宇集群地,数十个金领驿站为楼内企业提供党群工作、共享阅读、便利生活、舞蹈运动等综合服务,这也是沪上部分年轻职业人群以办公室为家的家门口公共服务的另一种延伸。
新民晚报记者 王蔚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时代兽药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联系邮箱: 514 676 113@qq.com